中國焦點新聞   >   社會  >  正文

一周軍評:美國海軍“不承認被威脅”的時代來瞭

【文 /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美國海軍航母在南海遭 " 圍觀 " 後臨陣換將,新上任的第 70 特混編隊司令維考夫上將周末在其旗艦 " 裡根 " 號上接受瞭采訪,他表示," 不承認美國海軍在南海受到瞭威脅,也不會取消通過南海的行動 ",而且,他還表示,在這次通過南海的時候,他 " 昨天睡得很好,今天睡得很好,明天也會睡得很好 " ……然而我們都知道,英國政壇有句老話:" 如果政府否認什麼,那就等於承認 ",如果我們瞭解一下這次奇怪采訪的前因後果,會很有意思的。

2019 年 9 月 26 日,中國國防部舉辦例行記者招待會,有外媒記者提問,衛星照片顯示,美國 " 裡根 " 號航母在南海航行期間,周圍出現多艘疑似中國軍艦的船隻,請問能否證實。

" 規模空前之眾美聯合航母編隊 " ……

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大校回應:" 美國航母編隊到南海炫耀武力,推動地區軍事化,我們對此堅決反對。我們要求美方切實尊重地區各國的安全關切,為南海和平穩定貢獻正能量。中國軍隊將認真履行自身的職責與使命,堅定捍衛國傢主權與安全。"

這番話沒有正面承認事情,但是熟悉外交辭令的朋友應該能註意到,在這類話題上,如果確無此事,新聞發言人一定會給出正面的否認,比如 " 經瞭解沒有相關情況 ",至少也是 " 不瞭解相關情況 ", 而沒有這種沒有正面否認,而且還指責瞭對手的情況,實際上就等於已經承認瞭。

相關的衛星照片上可以看到美國航母周圍有 10 艘中國艦艇 " 圍觀 " ——實際上我們可以推斷,這是 " 裡根 " 號試圖進行一次 " 神出鬼沒 " 的部署(雖然馬蒂斯是走瞭,但美國海軍航母還是在高強度 " 折騰 "),它在沒有或者隻有極少數護航艦的情況下,試圖利用持續高航速的特點,快速穿過南海、東海前往日本港口——在中國沒有有效遠程對海監控偵察能力的情況下,或許這種做法是可以取得成功的……但問題是……

我們其實之前寫過多次,解放軍對於靠近我國海域的目標擁有多層次、多手段的實時監控能力,沿中國海岸線,有超地平線雷達和無線電偵聽系統陣列,其中超地平線雷達探測距離 400 公裡以上;同時,我國部署的合成孔徑對海監視雷達衛星,高軌道高分辨率凝視衛星、低軌道光學、紅外偵察衛星互相配合,形成在靠近我國的海區不間斷的太空監控能力;再加上我軍海上巡邏機、電子偵察機等技術手段,組成瞭綜合的對海監視手段就,進一步增強瞭不間斷監控的可靠性。此外,還有無偵 -8 高空高速隱身無人偵察機、" 翔龍 " 高空無人機、乃至水下航行器等手段能夠對目標進行近距離識別查證。

在冷戰時代,蘇聯對大洋上的美軍艦隊隻能通過雷達和電子信號來進行跟蹤,而要識別查證隻能通過跟蹤群、偵察衛星和偵察機,而這些手段的偵察密度不夠、限制不小,所以美國海軍當時可以玩一些花樣。比如航母和同樣高航速、大噸位的艦隊供應艦可以玩 " 移形換影 " 的把戲,利用蘇軍夜間難以識別海上高速航行的大型艦艇到底是什麼船的缺陷,成功擺脫對手監視。更不用說在戰時美軍通過反衛星作戰和消滅蘇聯跟蹤群艦艇、擊落偵察機等手段,再加上新銳 " 宙斯盾 " 艦對蘇聯超聲速大型反艦導彈具有相當高的攔截效率,其航空母艦即使在與蘇聯開戰的情況下也有不小的生存率。

由於艦隊戰鬥支援艦的航速和雷達反射面積和航母相似,如果對手缺乏近距離識別手段,那麼航母和它玩 " 移形換影 " 的把戲就非常方便

當然對於今天的中國來說,近距離偵察識別可以很持久(翔龍此前曾追蹤美國巡洋艦長達 10 小時),也可以很快,很隱蔽(無偵 -8)……

蘇聯原本計劃在 90 年代推出一波飛行速度更快,更難攔截的導彈,並配合新一代的天基偵察衛星、巡邏機和潛艇,來對付美國 " 宙斯盾 " 系統,並提高反航母作戰的能力。而美軍也憋足瞭馬力要把隱身革命帶到海上,積極研制 A-12 隱身艦載攻擊機,以攻代守,利用隱身能力主動摧毀蘇聯海軍的艦隊和岸基轟炸機基地,從而破壞其跟蹤打擊美國航母的最大依仗。

然而蘇聯轟然倒塌,讓雙方海軍憋足馬力要進行的新一輪 " 決戰海空之巔 " 的軍備競賽戛然而止。

此後俄羅斯海軍迎來瞭無盡的沉淪——至今也沒能徹底擺脫——如果你對俄羅斯海軍的要求是他們紙面上仍然堅持的 " 世界級海軍 ",而不是現實中越來越接近的,一支主要裝備中小型艦艇,負責近海防衛任務的小規模黃水海軍的話(隨著俄羅斯海軍手裡那些蘇聯時代建造的大型遠洋戰艦日益年久失修,他們距離上述描述越來越近)。

美國海軍則迎來瞭一輪又一輪的軍費緊縮,以及執行 " 低端 " 海外用兵任務的巨大實際壓力。就和美國陸軍在阿富汗、伊拉克養成瞭 " 重要目標要反復清剿三遍 " 的奇怪習慣,碰上 " 假想敵 " 機械化部隊就被揍得丟盔棄甲一樣,美國海軍經過幾十年與他們實際面對環境的 " 塑造 ",也形成瞭大量的 " 痼癖 ",之前筆者就已經在公號文章裡說過,美國海軍航母編隊自冷戰後因為壓力小,日益 " 縮水 ",甚至經常是航母隻帶一艘驅逐艦或者巡洋艦就開出來晃。

8 月 30 日剛放話:" 我們的格言是:以力量維護和平 " 的卡爾 · 托馬斯少將黯然去職……

這次,美國海軍 70 特混編隊司令官卡爾 · 托馬斯雖然上任的時候滿嘴豪言壯語,什麼 " 用武力確保和平 " 瞭,什麼 " 美國海軍絕不退縮 " 瞭……但實際上他顯然仍未把中國當做一個等量齊觀的,值得敬畏的對手,仍然按照之前多年的習慣,認為哪怕沒有護航艦,憑著航母甲板上的美國國旗就能 " 嚇退百萬雄兵 " ……

他受到瞭教訓,當中國海軍一整個驅逐艦支隊的戰艦圍著航母來回撒歡的時候,托馬斯少將應該已經預見到,自己這個艦隊司令差不多當到頭瞭。

不知道他自己有沒有預見到,僅僅 3 天後的 9 月 29 日,一紙調令就從華盛頓飛來——去掉那些掩飾之辭,其實質內容是:" 卡爾 · 托馬斯少將就地解職,立刻返回華盛頓。由副司令喬治 · 維考夫接管指揮。"

於是,9 月 29 日,美國海軍 " 裡根 " 號航母的機庫內,舉辦瞭一個小小的儀式。可以想象,去職的司令官面色陰鬱,繼任者則躊躇滿志,甚至還在巨幅美國國旗前面發表瞭激情洋溢的演說。

" 就地擢升 " 的喬治 · 維考夫少將向艦員們發表激情演說……

丟瞭面子的美國海軍當然不會甘心,剛剛擢升的維考夫司令官的第一個任務當然就是 " 找場子 " —— 10 月 6 日,美國海軍宣佈將派遣 " 裡根 " 號航母編隊到南海舉行聯合演習。

當然如果這次再讓 " 裡根 " 號航母隻帶一艘護航艦到南海,就談不上什麼 " 找場子 " 瞭,但要湊齊一支 " 體面 " 的編隊,其實是需要一定時間的。

所以盡管 10 月 6 日就作瞭宣佈,但實際上過瞭好幾天,護航編隊才陸續湊齊,10 月 16 日,湊齊瞭 " 安提坦 " 號、" 錢斯勒維爾 " 號兩艘 " 提康德羅加 " 級巡洋艦和 " 麥坎貝爾 " 號驅逐艦(" 伯克 " 級)三艘護航艦的第 70 特混編隊才擺開陣勢準備進入南海,並邀請包括《簡氏防務周刊》在內的記者團上艦,前面提到因為上司犯錯 " 喜提 " 特混編隊司令的維考夫將軍接受瞭他們的采訪。

記者提問," 據信中國海軍正在這片海域部署多種新型武器,您對此有何見解。" 維考夫回答:" 這裡事情顯然正在發生變化,我 20 年前就來到瞭這裡,當時中國的能力和現在完全不同。"

" 但是,我昨天睡得很安穩,前天睡得很安穩,今天晚上通過南中國海的時候,我還是會睡得很安穩。" ——這可真是,走夜路吹口哨自己壯膽咯。

這次為瞭 " 找場子 "," 裡根 " 號在南海還與其編隊進行瞭一場 " 應對高端沖突 " 的演習,還專門用飛機把一幫記者拉到艦上來拍照,采訪,甚至海軍還專門去發推特,也是相當努力瞭

" 長劍在手,敢赴蒼龍 " ……這句解說詞,大部分外國媒體到現在還沒明白是什麼意思……

我們現在都知道,維考夫的前任或許在通過南海的時候睡的也很安穩——醒過來才發現被圍觀瞭,然後就被解職瞭。

這次 " 找場子 ",據《簡氏周刊》的說法,是為瞭向 " 區域盟友 " 顯示美國海軍的存在,加強他們的信心。但實際上," 威信 " 這種東西,一旦受損,哪有通過一場 " 武裝遊行 " 就能修補回來的?接下來很多年,美國海軍通過南海的新聞,都會讓大傢聯想到 " 裡根 " 號周圍龐大的 " 中美聯合艦隊 " 的衛星照片……

昨天看軍運會開幕的時候,傢父看到塞爾維亞出場,想起瞭當年的炸館事件,說這事情真是奇恥大辱,美國人當年就是看準瞭我們沒辦法對他們進行報復,才敢於做出這樣的事情。

我跟他說瞭最近美國海軍的這些糟心事兒,傢父說:" 嘿,我們的海軍現在真行,這是公開羞辱他們瞭。可這也沒啥,當年他們撞掉王偉的時候可是過分的多瞭。"

今天看到美國《國傢利益》雜志拿出一篇 2014 年的老文章說美國和中國開戰的事兒,文章裡還充滿瞭如果美國和中國開戰,靠航母和戰斧導彈能夠如何如何摧毀中國海軍,打垮中國空軍,擊退中國 " 入侵 " 臺灣什麼的意淫。然後這位作者指出,話雖如此,但以中國的工業能力,在 10 年內就可以重新恢復被美國摧毀的軍事力量。而美國在這場戰爭中,因為中國彈道導彈和海空軍的打擊,也會損失慘重,而因為目前美國經濟和工業的現狀限制,隻怕很難在同樣時間內恢復到戰前水平,屆時將無法應對中國的 " 第二次挑戰 ",怕是要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法的覆轍……那時,隻怕日韓會倒向中國,東南亞會隨風使舵,美國的世界霸權就要失穩——到那時隻有祈求中國不會下手太狠,而是出於防止俄羅斯、歐洲坐大的考慮,給美國留幾分面子。

所以這文章的作者也說,這是 " 設想不可能的事 " ——因為中美經濟上的高度依存性,即使發生沖突,雙方也會馬上設法修復至少是消費品的貿易往來關系。

這話,在 2014 年說其實已經如同夢囈,而放到今天,這已經是 " 不求最好,但求最貴 " 那樣的瘋言瘋語瞭。

" 面向中俄 " 的美國陸軍

本周美國海軍努力找回面子的同時,美國陸軍正在召開陸軍協會年會,這也是美國軍火廠商向美軍展示最新產品,準備參加陸軍規模龐大的一系列 " 新型作戰能力 " 的競標。

這其中,外界比較關註的,包括為步兵旅設計的新型作戰車輛,輕型坦克,輪式自行火炮;為斯特瑞克旅設計的火力加強型斯特瑞克戰車,斯特瑞克底盤的 IM-SHORAD 防空車,以及斯特瑞克底盤的新型電子對抗系統;為加強陸軍防空能力設計的增強型愛國者系統的新型雷達;以及為增強遠程火箭炮效能設計的 GLSDB 滑翔增程制導火箭彈和新型戰術導彈;此外還有多傢公司展示的參加 NGSW 選型而設計的新型步槍、機槍和參加陸軍武裝偵察直升機競標的多種輕型高速武裝直升機。

這林林總總的的裝備的背後,是美國陸軍的心酸史——和我們前面提到的美國海軍一樣,冷戰後美國陸軍從準備與蘇聯在中歐平原激情對射逐步轉變為在反遊擊戰爭泥潭中苦苦掙紮,其實從軍費角度而言,冷戰後到現在美國陸軍在 " 軍種戰爭 " 中從未落敗,如果說 " 新時裝被研發采辦費用 " 的話,可能陸軍還要略占上風。

冷戰時代的美國陸軍給大傢的印象是這樣

現在的美軍給大傢的印象……

隻不過,這些 " 新型裝備 " 大多數並不是為瞭應對大規模機械化正規戰爭,而是為瞭更好的適應現代條件下束手束腳的反遊擊作戰。

美軍花瞭幾十億美元研制和生產反地雷、反伏擊戰車,反狙擊光電系統,能機動靈活部署的 155 毫米榴彈炮之類的東西——然而俄羅斯在歐洲組建瞭新的坦克師,美軍才發現自己的重型部隊質量上的優勢很可能抵消不瞭俄軍的數量優勢,更不用說多年來美軍在幾乎沒有空中威脅的情況下作戰,現如今卻要面對無人機、巡航導彈、火箭炮的威脅,而隨著俄羅斯空軍的復蘇,傳統空中威脅也已經不可忽視。

至於在亞太地區,美國陸軍所面臨的則是完全不同的威脅——他們可能被排除在亞太的 " 主戰場 " 之外,因為在亞太的陸軍對抗更多的是依靠遠程火力打擊能力,而美軍這方面能力已經明顯落後於主要對手,更缺乏參與亞太地區 " 唱主角 " 的海空對抗的能力。

這從美國的戰爭理論名稱也能看出點端倪,冷戰時期美軍強調的是 " 空地一體 "(Air-land operation),而此前美軍在亞太搞的則是 " 海空一體 "(Air-sea operaiton )

我們常以為解放軍和俄軍這樣的 " 傳統軍隊 " 才有 " 陸軍老大哥 " 的傾向——但實際上在美國,陸軍一樣是軍隊的 " 主體 ",這從美國 " 反導司令部 " 屬於陸軍就可見一斑,因此美國陸軍為瞭避免被 " 邊緣化 " 也想瞭不少轍——在其不懈的努力下,去年美國國防部公佈瞭新的想定,不再用 " 海空一體 " 的提法,而改為 " 多域戰 "(Multi-domain operation)將陸軍和新出現的太空、網絡作戰力量全部包含在內,以免偏廢瞭他們。

而美國陸軍目前在編制體制改革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成立 " 多域作戰部隊 " ——根據此前美國陸軍公佈的說法,他們將在今年底前組建第一個部署在歐洲的 " 多域作戰部隊 ",可能是多域作戰旅。

不過,美軍已經表示,在歐洲和亞洲部署的 " 多域作戰部隊 " 的規模和組成結構將大相徑庭——不過其實質相似," 多域作戰部隊 " 首先強調的是信息情報能力,其次是遠程火力打擊能力,隻是根據亞太和歐洲實際戰場環境的不同,側重點有所區別。

在歐洲的多域部隊主要考慮增強電子戰,信息戰能力,也有有限的遠程打擊火力——這主要是用來對付俄軍的 " 合成旅 " 戰鬥群。在 2014 年的烏克蘭內戰中,這類部隊嶄露頭角,其特點是將集團軍級的電子對抗、無人機偵察單位配備給旅級單位,同時還擁有數量相對少但精銳的坦克、機械化步兵單位,以及強大的火力打擊能力。根據美軍的推演,美軍的重型裝甲旅單位在與俄軍 " 合成旅 " 的對抗中,需要憑借裝甲部隊的數量優勢來壓倒對方,頗有點 " 拿錯劇本 " 的尷尬(美軍鋼鐵洪流 VS 俄軍火海戰術?)而實戰環境下,俄軍的合成旅會配屬數量龐大的 " 親俄武裝 " 步兵和裝甲單位共同作戰,而美軍在歐洲扶持的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乃至於波蘭、羅馬尼亞等國軍隊要麼缺乏足夠的裝甲部隊,要麼素質參差不齊,其實也沒比 " 親俄武裝 " 強到哪裡去,而這些 " 親俄武裝 " 與俄軍 " 高端能力 " 的結合——在 2014 年的烏克蘭沖突中顯示出瞭壓倒性的優勢。所以美軍的歐洲版 " 多域部隊 " 主要就是考慮作為 " 可靈活配屬的高端作戰能力 ",加強這些仆從軍的作戰能力——當然他們也可以和美軍自己的重裝、輕裝、中型旅協同作戰,從而實現壓倒俄軍新組建的合成集團軍的作戰能力。當然,要真正實現 " 壓倒 " 俄軍,還需要加強 IBCTABCT 和 SBCT 本身的作戰能力。

冷戰時代的 " 空地一體戰 ",陸軍要與空軍聯合對抗蘇聯鋼鐵洪流

但亞太的 " 空海一體戰 ",陸軍豈不是隻能看海?(雖然圖中美國人好像把蘇 -27 拉來給自己站臺瞭呵呵……)

基本上來說,從本屆 AUSA 展會上美軍展示的一系列新裝備來看,美軍要在歐洲獲得壓倒俄軍的地面作戰能力,還是相對容易的。因為俄軍的重裝合成集團軍也好," 合成旅 " 和雜牌部隊的混編也罷,都因為俄羅斯經濟和技術上相對弱勢,無法全面更新以 " 阿瑪塔 " 車族為代表的新一代技術裝備,因此總體來說技術優勢還在美國這邊,而俄羅斯的經濟現狀,也很難把其常規地面部隊的規模再繼續擴大。

所以一旦 " 多域部隊 " 配屬到位,各種類型的 " 旅級戰鬥隊 " 的新裝備也到位,那麼美軍在歐洲獲得技術占優,數量上也足夠的部隊是沒問題的。

再加上美國空軍和向歐洲盟友加速擴散 F-35 隱身戰鬥機,獲得空中優勢也並不困難。

所以,歐洲雖然需要多花些錢,多費點勁,但維持一個美國占優勢的 " 平衡 ",卻並不是什麼大難題。

問題出在亞太——美國陸軍折騰的亞太版 " 多域作戰旅 " 的主要裝備可能是中程高超聲速導彈(LRHW)和中短程戰術導彈(LRPF),而與這些導彈火力配合的,除瞭遠程無人機(目前是空軍的裝備),就隻能依靠太空資產瞭(這個陸軍手裡倒是也有不少,加上反導司令部手裡的資產就更豐富瞭)。從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出,美國的歐洲版 " 多域作戰旅 " 更接近於解放軍的集團軍遠火旅,而亞太版 " 多域作戰旅 " 更接近於解放軍的火箭軍導彈旅。

目前來看, 美國主要的思路還是在潛艇上部署中程高超聲速導彈,用來對中國進行威懾——隻不過美國的 " 弗吉尼亞 " 級核潛艇價格已經達到 55 億美元 / 艘瞭,要想再進一步增加核潛艇部署數量也一樣非常困難。

空軍也一樣,且不說關島等基地可能一開戰就被端瞭的問題——目前唯一能用來發射中程高超聲速導彈的平臺是 B-52H 戰略轟炸機,如果把它們部署在美國本土,通過空中加油到亞太前沿來發射導彈,那當然也不是不行,隻是 B-52 現在總共也不過 76 架,即使全部進行現代化改裝——仍然一個架次隻能發射 1 枚導彈,考慮到連續多次空中加油的麻煩,作戰效率將低到令人發指的地步。

所以美軍要靠海基和空基導彈,和解放軍幾千枚陸基導彈形成 " 平衡 " ——也是不可能的,這也是美國陸軍的機會所在。

為瞭避免被 " 邊緣化 ",中程導彈是美國陸軍在軍種經費大戰中的 " 撒手鐧 "(雖然在戰場上未必)

雖然擺瞭個 F-35 的模型,但實際上要達到數千公裡的射程,目前還隻能用 B-52 來發射高超聲速武器

不過,美軍的這兩種遠程打擊火力都處於研制階段,距離部署階段還遠——在今年的 AUSA 上美軍宣佈與洛克希德簽署瞭價值 6 .7 億美元的合同研制 LRHW 導彈,但目前洛克希德相應的廠房剛剛動工——這種導彈距離部署起碼還有四五年時間……解放軍可是已經部署瞭數千枚導彈瞭……

更不用說,未來 " 多域作戰旅 " 能部署到哪裡的問題——日韓?自從 " 薩德 " 事件後,在這兩個國傢部署進攻性的導彈部隊在政治上將會成為很大的難題。菲律賓……基本可以排除——那麼真正靠譜的部署這些導彈的地點就隻剩下美國在亞太直接控制的幾個島嶼,比如關島、硫磺島、威克島,以及相對日本本土,美國控制力強得多的沖繩。

然而這幾個小島基本上屬於 " 點目標 ",中國的偵察監視力量基本會 24 小時不間斷的監控它們,無處可藏,無處可躲,戰爭一爆發在這裡部署的導彈基本就算是玩兒完——而且," 常規戰略威懾 " 和核威懾不同,僅僅部署數量不多的導彈是不行的,必須部署幾千枚導彈才能有威懾力——而美國目前在亞太也真的找不到一個地方讓他們如此大規模的部署導彈——即使不考慮安全問題也很困難。

這方面的問題,在 AUSA 年會上展示的這些琳瑯滿目的新式陸軍武器都是無法解決的,即給亞太美國 " 友邦 " 全換上這些看起來 " 高大上 " 的新型陸軍裝備,也是完全沒用的。

對於美國來說,亞太的 " 安全漏洞 " 沒有一個快速的解決方案,真正可能解決的辦法還需要長期的摸索和討論——在這種情況下,現在隻好假裝這個問題不存在瞭……

本周美國《福佈斯》雜志刊登一篇文章,說 " 中國軍隊的最大弱點正是美國最大優勢 " ——然後說的是 " 經驗 ",隻是,美軍依靠多年來純熟的步兵作戰技能和反遊擊經驗,要如何應對解放軍的導彈攻勢?這顯然已經超出瞭吹個牛給國會老爺和普通民眾聽的作者的掌握范圍之外咯……

以上內容由"觀察者網"上傳發佈 查看原文 相關標簽 航母美國海軍南海衛星雷達

熱門推薦

聯繫我們|www.chinafocus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