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造英雄:為什么 88 毫米火炮能被“神話”成“人間最強”?
以下文章來源于戰史探索者 ,作者毛豆 123
關于德軍在二戰時期所使用的 Flak18/36(除此之外還有 37、41 型,以下簡僅簡述前兩款)型 88 毫米高射炮,現如今的互聯網上已有大量相關資料,這里不過多做科普。當然,只要我們搜索 "88 炮 " 這一關鍵詞,跳出來的搜索結果就會像下面這樣↓
▲ " 人間最強 " 這一詞可能有些過頭,但知名度肯定是數一數二的
就性能而言,與 Flak18/36 同時期服役的英制 3.7 英寸高炮、美制的 90 毫米高炮并不落伍,且從彈種、引信、牽引車輛上看,盟軍使用的上述兩款高炮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但在此,筆者想列出幾個自認為是 Flak18/36 高炮優點的 " 特別之處 ":
其一:高倍徑的炮管產生近 800 米 / 秒高初速及低伸彈道,更使其高、平射程可達 15000 至 20000 米。
其二:良好的復進、裝填裝置,射速高。
其三:高身的中柱式上層炮架,賦予炮尾足夠的復進空間,使其射擊仰角從水平到幾近 90 度。
其四:十字型下層炮架提供穩定的底座及 360 度全方位射向。
實戰方面,Flak18/36 與同時期類型的高炮一樣,是一款 " 低效率 " 的防空武器。據統計,要想擊落一架戰機至少需要 5000 發的炮彈。雖然無法直接摧毀敵機,但高炮群可以通過擾亂機群投彈等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降低轟炸的損失。就這一點上看,Flak18/36 的間接防空任務還算 " 稱職 "。
上述筆者自認為的一系列優點,也使得德制的 88 毫米高射炮能在日后的戰斗中揚名立萬,不僅身兼多職,還成了德國軍火庫中不可或缺的一款 " 神話 "。反倒是同為對手的 3.7 英寸高炮、90 毫米高炮鮮有人知。
那這一切都得歸功于 " 德國科技強,盟軍科技弱?"
實則不然。筆者認為,德國人勝,就勝在戰術和實際的使用上。
▲正在為 88 毫米高炮裝填炮彈的德軍炮手。除了承擔防空、反坦克任務外,該系列火炮也能通過曲射支援己方單位突破
▲整備彈藥的德國空軍炮手
▲德制 Flak18/36/41 型 88 毫米高射炮生產所需費用(單位:馬克)及生產工時(來源:二戰數據派部落格))
▲ 1941-1945 年時在役中的 88 毫米高射炮數量,該類火炮一直是德軍 " 本土防空戰 " 的中堅單位(來源:二戰數據派部落格)
早在二戰爆發前,德制的 Flak18/36 就跟隨 " 禿鷹軍團 " 的腳步,來到了伊比利亞半島。但在當時,該炮主要承擔是火力支援以及防空任務,并無太多施展空間。直到入侵法國時才找到機會。
當時德軍重型高炮部隊隸屬空軍管轄,主要用作定點防空,本不需要配合機械化部隊實施第一線突擊。但陸軍擔心馬奇諾防線及其他要塞工事妨礙 " 閃擊戰 ",故要求兼具良好機動、攻堅能力的 88 毫米炮單位隨行配合。
防空這方面實際任務并不多,反倒是陸軍很快發現,己方坦克及反坦克武器很難對抗來襲的英、法制重型坦克,而隨行的 88 毫米炮是其能調動的最大口徑平射炮,于是馬上調來對抗英、法坦克,結果一戰成名。
▲(油畫)1940 年 5 月 21 日的阿拉斯戰役中,德軍第 23 高炮團的 88 毫米高射炮接獲隆美爾的兵力,將炮口放平,轟擊遠處英軍第 4、第 7 皇家坦克團的 " 瑪蒂爾達 " 坦克群
▲遭新西蘭軍摧毀的一門德制 Flak18/36 型 88 毫米高射炮,攝于 1942 年 7 月的阿拉曼附近。北非戰役初期,隆美爾曾要求將 88 毫米高炮布設在重重掩體下,并將炮口放平攻擊來襲的英軍裝甲部隊。這對早期缺乏 " 軟殺傷 " 能力的 " 瑪蒂爾達 " 坦克而言,無疑又是一場災難
被人們譽為 " 沙漠之狐 " 的隆美爾元帥,甚至下令研究適當的戰術,以此來發揮 88 炮的反坦克能力,并將其在北非發揚光大,使得英軍 " 談 88 炮而色變 "。后來的 " 巴巴羅薩 " 行動中,該炮也能有效對抗 KV、T-34 等一系列車輛,讓蘇軍付出了不小損失。
反觀英軍,卻渾然不覺自己不是輸在武器而是輸在戰術。某次戰役后,被俘的英國軍官向德軍抱怨說這場仗都是輸在 88 炮,德國軍官便問他:" 你們也有 3.7 英寸高射炮呀!怎么不拿來用?"
英國軍官卻回答道:" 你們怎么可以把打飛機的炮拿來打坦克?"
就這句話而言,英軍輸得是一點也不冤枉。
▲ 1940 年的阿拉斯戰役中,英軍投入了 58 輛僅配有機槍的 " 瑪蒂爾達 "I 型和 16 輛配有 2 磅火炮(無高爆彈藥)的 " 瑪蒂爾達 "II 型坦克。由于錯誤的戰術指揮、使用不當,導致這些緩慢的步兵坦克最終淪為德制 88 毫米高炮的獵物
▲半埋于地下的一門德制 88 毫米高炮,攝于蘇聯戰場
因此,筆者認為," 無敵 88 炮 " 的背后,真正無敵的,其實是那些將其正確使用的指揮官,而不是這款火炮真的有多么 " 無敵 "。
那美軍在參戰后,為什么沒有同樣使用 90 毫米的高射炮來進行反坦克作戰?
原因其實很簡單:其一,當時的美軍有諸多裝備 75、76 毫米口徑的 " 謝爾曼 " 坦克,步兵單位也配有一定數量的 " 巴祖卡 " 火箭筒,足以對抗當時德軍的裝甲單位;
其二,諾曼底戰役結束后,盟軍沖出法國,向著 " 齊格菲 " 防線高歌猛進時,制空權早已牢牢握在手上,根本不需要在前線配屬大口徑高炮部隊,因而也沒有反坦克的需要。
▲美制 M1-90 毫米高炮
▲英制 3.7 英寸高炮
▲我們的粉絲互動新群 ~
今日熱點
小編精選
- 美國
- 中國
- 自己的
- 華為
- 發動機
- 香港
- 的是
- 醫生
- 網友
- 日本
- 特斯拉
- 微軟